【演唱會前的複習】:TWICE 在 Podcast 上說的真心話

November 19, 2025
準備好迎接 TWICE 了嗎?

11月22日、23日,TWICE 即將降臨高雄世運主場館,帶來她們的《THIS IS FOR》世界巡迴演唱會。這是 TWICE 出道10年來首次以團體之姿登上台灣舞台,也是子瑜首度回家鄉開唱——對所有台灣 ONCE 來說,這無疑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盛事。

不管你是開車南下,還是搭高鐵前往高雄,FMTaiwan 推薦你聽這集 Podcast 節目:TWICE 在 The Zach Sang Show 的訪談。在這場 30 分鐘的對話中,九位女孩分享了她們對音樂、舞台和彼此關係的真實想法——相信這些內容,會讓你在演唱會現場看見她們時,有更深刻的感動。因為需要翻譯的關係,這個採訪沒有被收錄在 Spotify 上而僅有放在 Youtube 上,不過透過Video Podcast 的視覺跟聽覺,TWICE又能讓我們墜入愛河兩次。  

Zach Sang Show 是什麼?

The Zach Sang Show 是美國主流音樂訪談節目,主持人 Zach Sang 曾採訪過 Ariana Grande、Billie Eilish 等美國巨星。這個節目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 K-pop 專門頻道,而是面向美國主流年輕觀眾(12-34歲)的平台。當韓星走進這個節目,他們面對的是一群可能從未聽過 K-pop 的聽眾——這正是真正「破圈」的開始。

2025年1月,TWICE 走進了 Zach Sang 的錄音室。同年10月,當 TWICE 十周年紀錄片《ONE IN A MILL10N》上線時,一個特別的畫面出現了:Zach Sang 被採訪並收錄在紀錄片中。他在鏡頭前說,這九位女孩之間的感情,是他光是看著就能夠感受到的。

這個細節說明了一切:當一個美國主流媒體主持人能夠「看見」並「感受到」韓國偶像團體的真實情感連結時,這代表著文化的屏障正在被打破。而這,正是 The Zach Sang Show 對韓星闖美的重要性——它不只是一個宣傳平台,更是一座讓美國觀眾理解 K-pop 藝人真實面貌的橋樑。

擷取自Zach Sang Show Instagram
我們是有著商業關係的朋友

當 Zach 問到團體成員之間的關係時,志效開玩笑的說:「有著商業關係的朋友。」

娜璉補充解釋道:「成員們可以分享很多工作上的事,連帶著也可以參與彼此的人生,其實就像普通朋友一樣,但同時也是可以一起工作並共同描繪未來的人。」

擷取自 X

Zach 問到TWICE是如何往共同方向前進,因為團員們個人目標可能各有不同,而娜璉回答道:「雖然個人志向各不相同,但對我們來說,能以歌手的身分站上舞台是一件無比珍貴的事。我們一直抱著同一個夢想,那就是希望能在舞台上持續創造更好的表演,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共同目標。」

而 TWICE 感情的特別之處在於,雖然九位成員在背景和個性上都截然不同,但這種差異性反而成為她們最大的優勢,讓她們能夠團結一致,並且避免了角色上的重複或衝突。

「我們對彼此的愛,觀眾也能感受到。」
擷取自《ONE IN A MILL10N》預告片

這句話,或許也是 Zach Sang 在紀錄片中那句話的最好註解。

我們的夢想:從「成為厲害的表演者」到「傳遞力量」

Zach 也問到了從練習生到出道再到出道近10年 (採訪當時的時間為基準),TWICE 跟音樂還有表演的想法有什麼改變呢?

志效:「其實一開始的目標很明確,想做好的心也很強烈,就是要成為非常會跳舞、非常會表演的人。」

但十年過去,夢想也悄悄改變。

志效:「現在,因為有了很多愛我們的粉絲,也有了身邊珍貴的成員,我想透過這些珍貴的關係,將好的能量傳遞給很多人,並希望我站在舞台上的樣子能帶給很多人力量。這就是有所不同之處。」

擷取自Chicago Sun-Times

這個轉變,也體現在她們的舞台表現上,成員們坦承,初期的表演會比較按部就班、經過計算。但隨著巡演和舞台經驗累積,舞台漸漸變成「她們自己的」,讓她們能夠更專注和享受表演。

志效:「直到出道九年、快十年之後,我才終於理解自己職業的本質。」

她說到以前對於偶像這個職業總是會要求自己不僅要有優秀的舞台表現,也要好好粉絲的溝通、美貌和明星氣質,在各方各面都要一應俱全,講到這裡她不禁笑道,有時會希望全世界都不認識自己,但她現在懂了,或許偶像這工作最重要的是與粉絲的連結,還有給予粉絲的那份力量,因為ONCE 們就喜歡她們原本的樣子。

音樂製作:幕後分享

許多人以為偶像團體的歌曲和概念都由公司單方面決定,但 TWICE 的訪談揭示了她們在選曲和製作過程中擁有極高的主導權,特別是在資歷和經驗累積之後,這種情況變得更為明顯。

「首先,我們在決定主打歌之前,我們會聚在一起,聽各種音樂,也會進行投票,並且也都會全員出席和公司一起討論概念的會議。」

多賢提到能夠在音樂中寫下自己想說的話,是一個「非常有趣和好玩」的過程。

在寫作的過程中,她們最常思考的對象就是 ONCE:

「一邊寫作一邊想著 ONCE,想著如果我這次寫了,ONCE 會有多開心,帶著這樣的想法,我更加努力地去做了。」

文化平衡:在自信與謙遜之間找到自己的路

當談到 STRATEGY 的歌詞,TWICE 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掙扎:

「在韓國文化中,過度驕傲或自滿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 」

志效:「在和成員們討論每個人時,我們對團體本身感到很驕傲。因為 TWICE 有著漂亮、可愛、討人喜歡、又充滿朝氣的形象,我們希望歌詞能把這些特點完整地展現出來,所以開了很多次會、一起討論彼此的想法。 原曲本身有它的氛圍與故事,但我們也希望能放進 TWICE 特有的色彩。於是大家一起開會、提出各種創意,讓這首歌在保留原作的同時,也能展現屬於我們的魅力。 」

擷取自KPOP EXCHANGE

成就與負擔

Zach Sang 聽完TWICE的各種驚人的成就,不經問到「當偶像最困難的點是什麼呢?」

「行程真的太滿了,我們就這樣馬不停蹄的工作了 10 年,一年 365 天350 天都這樣過著。」
截取自Zach Sang Show

志效也說到既使希望利用在海外的時間學習英語或進行聲樂、舞蹈訓練來自我提升,但緊湊的行程往往讓她身心俱疲,所以覺得很可惜。

娜璉:「我一直希望自己在每個行程裡都能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但現實是,這我沒有辦法。有時候要維持最佳狀態真的很不容易。現在年紀漸長,就覺得好像10年的生命都被抽掉了(笑) 」

志效:「但得到的也很多,所以很幸褔。」

而TWICE也在採訪中提到,準備演出的所需要進行的各種努力。

MINA:「為了準備一場演唱會,我們通常要花上好幾週學習新的編舞、反覆練習,還得把每一個走位牢記在心。如果到了不同的國家,場地不同,走位還會重新調整,所以每次都不算輕鬆。但正是因為這些努力,最後站上舞台的時刻才會特別值得,也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真的很有趣。」

擷取自Zack Sang Show

Zach Sang 好奇的問說,偶像表演是不是也會像運動員一樣,進入了一個空靈的狀態,完全是靠身體本能,因為已經練習了非常多次了,整個表演都已經內化了。

娜璉:「通常首場最『精準』的一場,每個細節都按部就班、照著我們排好的方式呈現。第一次把舞台完整展現出來的時候,通常會是那樣的狀態。但當我們帶著同一套演出到不同國家巡迴、一次次站上舞台,整個表演就會慢慢變成內化成屬於我們自己的版本。那時候我們能放得更開、更能好好享受舞台,也能更專注地把最自然的樣子呈現給觀眾。」

擷取自Zach Sang Show
語言的隔閡

當 Zach Sang 問到 TWICE 現在可以跟小時候的自己說話的話,會想說甚麼,子瑜跟 MOMO 異口同聲到說想要叫自己好好學英文。在國際舞台上,TWICE 常擔心自己因為語言的隔閡而無法將想傳達的真實想法和情感傳達給粉絲。志效表示常常會有同一個字有不同意思,但不知道要怎麼表達,而娜璉則說自己常苦惱,不知道是該用簡單的當地語言跟粉絲溝通,還是透過翻譯更準確地傳達心聲。

擷取自Zach Sang Show
雙語訪談的困境與機會

在深入了解 TWICE 的訪談內容後,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關注:像這集雙語訪談節目,主要流量集中在 YouTube 平台,而非傳統的 Podcast 平台如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s。

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很直接——語言障礙

當韓國偶像上節目時,訪談內容必然包含大量韓文對話,需要配上英文字幕,這種「需要看字幕才能完整理解」的特性,讓內容更適合「視覺平台」而非「純音訊平台」。在開車或運動時聽 Podcast 的美國聽眾,無法透過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s 完整體驗這些雙語訪談——他們聽不懂韓文部分,也看不到字幕。

因此,即使 The Zach Sang Show 在 Spotify 和 Apple Podcasts 上都有頻道,K-pop 相關的訪談內容主要還是在 YouTube 上被觀看和討論。YouTube 提供的「影像+字幕」組合,成為跨語言內容傳播的必要條件。

這代表什麼?

1. YouTube 已經成為「視覺 Podcast」的主戰場

傳統 Podcast 的定義正在被重新書寫。對於國際化、跨語言的內容來說,YouTube 不只是影片平台,更是「可以看的 Podcast 平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The Zach Sang Show 的 YouTube 頻道擁有 94.5 萬訂閱者,遠超過其純音訊平台的影響力。

2. 字幕技術成為內容全球化的關鍵

The Zach Sang Show 為每集訪談製作完整的英文字幕,這個看似基本的功能,實際上是讓韓星訪談能夠觸及美國主流觀眾的核心要素。沒有字幕,這些內容只能停留在既有粉絲圈;有了字幕,才能真正「破圈」。

3. 雙語內容的市場潛力仍待開發

目前的雙語訪談模式仍然是「遷就」而非「設計」——節目為了韓星嘉賓而加入韓文和字幕,而不是從一開始就針對雙語受眾設計內容。這代表市場上還有空間,讓創作者開發出真正為「跨語言受眾」量身打造的內容格式。

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即時翻譯技術的整合

隨著 AI 即時翻譯技術的進步,未來的 Podcast 平台可能整合即時配音或翻譯功能,讓純音訊的雙語內容也能被順暢消費。想像一下:當韓星用韓文回答時,美國聽眾的 Spotify App 能即時播放 AI 生成的英文配音——這將徹底改變跨語言內容的傳播方式。 技術上,Podcast 可以提供「多語言音軌」選項,讓不同語言的聽眾選擇自己偏好的版本。這在串流影片平台上已是常態,但在音訊平台上尚未普及。一旦實現,雙語訪談就不再需要侷限於 YouTube。

當 TWICE 在世巡的舞台時,台下的觀眾中,或許就有人是因為在 YouTube 上看了 The Zach Sang Show 的訪談,才有機會更認識這九位女孩。這就是跨語言內容的力量——它不只是翻譯,更是文化的橋樑。 而對於 Podcast 產業來說,如何讓這座橋樑變得更寬、更穩固,將是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課題。

文章分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