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門的五大Podcast類型】:喜歡的Podcast代表什麼?

September 19, 2025

每天通勤、做家事,甚至是睡前,你的耳機裡正在播放什麼?

一首喜歡的歌可以讓人更了解你,那你最喜歡Podcast呢?

或許Podcast比你想像中透露出更多你內心深處的心理密碼。  

根據外媒報告指出,全球 Podcast 聽眾人數預計將超過 5.84 億人 (註一)。這個現象不僅代表聲音媒體的崛起,更顯示人們在不同節目類型中,尋求著各種心理上的滿足。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熱門類型,看看你的收聽偏好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訊息。

1. 搞笑閒聊Podcast:快樂,只有更多沒有太多

當我們被逗得哈哈大笑時,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等「快樂荷爾蒙」會大量分泌,不僅能瞬間趕走壓力,還能降低血壓、增強免疫力。如果你的播放清單裡總有讓人捧腹大笑的節目,你的OS大概是:「生活已經夠苦了,至少要聽點好笑的!」確實,具高娛樂性的喜劇內容能帶來放鬆與娛樂,是許多人在壓力或脆弱時想要的一種逃避與舒緩方式。

推薦節目:

  • BrosBond:由Tyler 和Concor兩人組成的BrosBond每次帶來辛辣又有趣的故事,不只如此台灣人與外國人的組合讓人在大笑出聲的同時了解更多碰撞與笑料。
  • Peggy For Show:節目主打輕鬆隨性的風格,主題從分享生活觀察、旅行趣事,到人物專訪通通都有,一次滿足你所有的胃口。

根據Designrush所述 因為紓壓的特性,喜劇類型是全球 Podcast 中收聽時間份額最高的類別之一,佔約 30%。在美國與其他市場中,喜劇與娛樂/流行文化類型常常是被報告最多人收聽的主題之一。

2. 真實犯罪Podcast:我以為愛刺激,原來是愛安全感?

對懸疑、驚悚或犯罪題材有興趣,不一定代表負面,而是代表你有探索未知、理解危險與保護自己的欲望。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恐懼,可以讓你感受到對現實焦慮的某種控制。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指出,這種偏好源於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危機感。透過聆聽真實犯罪故事,你在潛意識中學習如何識別危險信號、了解犯罪心理,為自己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心理學家 Amanda Vicary 的研究更指出,女性聽眾特別偏愛這類內容,這是一種「預防性恐懼體驗」—在安全環境中體驗恐懼,反而能減少現實生活中的焦慮感(註二)。

推薦節目:

  • 我在案發現場:主持人陳豐德以記者視角分享台灣曾發生過的案件,涵蓋犯罪心理、社會議題及超自然故事(如目前剛播完的鬼月特輯)。內容多元,題材相當有趣!
  • 案件成癮:以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講述國內外懸案與恐怖事件,滿足你對未知的探索慾。 節目中分享事件過程與最後結果,相當引人入勝。

美國有 24% 的聽眾熱愛真實犯罪 Podcast,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成為真實犯罪 Podcast 的聽眾。例如在美國,女性有 44% 定期聽真實犯罪,而男性比較低 (註二)。

擷取自Statista, "True Crime Podcasts Top the Charts."

3. 深度訪談 Podcast:你渴望情感連結

心理解密:訪談類 Podcast 完美滿足了你想與自己所喜歡的偶像/網紅/創作者建立連結的渴求。一項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當你聽著主持人與來賓深度對話時,大腦會產生一種「擬社會人際互動」—即使你並未真正參與,卻能感受到親密的連結感。透過聽他人分享成功/挫折,你能找到鼓勵與啟發。

推薦節目:

  • 業問:以輕鬆對談的方式,深入訪談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挖掘他們的成功與挫折。
  • 博音:由知名脫口秀演員博恩所製作的個人 Podcast 節目,節目定位相當特別,所謂「點子以上,段子未滿」,專訪各行告業的佼佼者帶領聽眾從不同的社會觀察切入生活。

訪談型的節目應該是最為常見的Podcast型式,這樣的方式非常講求主持人的口條及訪問技巧,要把訪談做得吸引人,需要主持人具備技巧:會提問題、會追問、會營造氛圍、會讓來賓放鬆也真誠地分享。這樣聽眾才會感受到共鳴與親近,而不只是表面的對話。

4. 心靈成長 Podcast:你的人生,由內而外定義

心理解密: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你正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內在的避風港。許多心理學家與冥想專家都指出,聆聽心靈成長類節目是一種主動的自我關懷行為。透過這種方式,你正在尋求一種情緒上的「掌控感」,學會覺察自身的情緒、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讓心靈得到滋養。這種自我關懷的行為,幫助你在混亂的外在世界中,找到一份穩定與安寧。

推薦節目:

  • 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聚焦於人際關係跟人生各種疑難雜症,由金鐘主持人曾寶儀所帶來的療癒系Podcast,聽著來賓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經歷的低潮與懷疑,而他們又是如何從中得到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 心理不用學:由心理學家陳永儀主持的Podcast,在節目中與大家分享心理學的各種議題與應用,幫助你更好地表達與理解他人。

近年來,大部分的使用者會將此類Podcast作為減壓、改善睡眠的方式。

5. 知識型 Podcast:活到老學到老

如果你總愛在通勤路上聽新聞或財經分析,你正在滿足大腦最核心的求知慾。人天生渴望理解周遭的世界,而知識型 Podcast 提供了一種高效、無壓力的方式來消化複雜的資訊。這種選擇反映了你對自我提升的持續追求,也展現出「資訊焦慮」時代下的另一種應對方式——與其被龐雜的資訊流淹沒,不如主動選擇性地學習。

推薦節目:

  • 下一本要讀什麼》:由「閱讀前哨站」瓦基製作,每週透過語音說書,精簡介紹值得一讀的好書。特別適合沒時間看書,卻想快速吸收職場與人生類精華的聽眾。
  • 股癌:用獨特的幽默方式,分享投資理財知識與市場觀察,讓生硬的金融話題變得有趣易懂。

根據一則學術報告指出,Podcast作為新聞與新知來源的重要性正在增長,扮演著補充資訊的角色,讓人們除了可以從新聞媒體獲取快速的資訊,也可以在Podcast獲得更深入或是更廣的背景資訊 (註四)。

聲音背後的心理密碼

Podcast 不只是娛樂工具,更是我們內心需求的投射。每一次點擊播放,我們都在無意識中選擇著滋養心靈的方式。了解這些選擇背後的心理機制,不只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更有意識地選擇那些真正對我們有益的內容。

下次戴上耳機時,不妨問問自己:「今天的心情需要什麼樣的聲音陪伴?」

也許,答案就藏在你的播放清單裡。

文章分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