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裡的商機:為什麼 Z 世代寧願聽 Podcast 也不看你的廣告?

November 11, 2025
別再說 Z 世代只愛滑手機了,他們其實更愛「用聽的」

如果你以為 Z 世代只會滑 Instagram、刷 TikTok,那可就錯了。這群在網路世界長大的年輕人,正悄悄戴上耳機,成為 Podcast 最忠實的聽眾。

在台灣,這股聲音經濟的浪潮更是來勢洶洶,根據 Z.com Engagement Lab 2023 年的報告,近 50% 的台灣 Z 世代在過去一個月內聽過 Podcast。16-30 歲的年輕族群佔了總聽眾的 33.8%,整體 Podcast 廣告市場規模更達到 1,225 萬美元。

數字背後更有趣的是:全球 Z 世代平均每週花 7.7 小時聽 Podcast,台灣聽眾平均每次收聽 45.5 分鐘,而且有 57% 的人偏好「影音型」節目來提升黏著度。根據 FMTaiwan 整理的資料,YouTube 觀眾通常只會收看四成至六成的影片長度就點去看其他影片,但 Podcast 聽眾的完聽率卻高達節目的 80%。這種深度投入的程度,是其他媒體形式很難達到的。

但這群年輕聽眾想要的,不只是「內容消費」而已。他們會主動策劃、參與內容,並期望聽到的東西能真正反映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經驗,這正是品牌想要吸引他們注意力的關鍵所在。

所以 Z 世代到底是誰?

Z 世代通常指 1997 年至 2012 年間出生的人,現在大約介於 13 到 28 歲之間,在台灣約佔總人口的 20%。

他們是真正的「數位原生代 (Digtal Native)」——從小就在網路、智慧手機、串流媒體和社群媒體的包圍中長大。台灣 Z 世代的手機滲透率高達 95%,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懂數位語言的一代。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套獨特的價值觀:

真實性(Authenticity)是基本要求。他們喜歡真實、有價值驅動力、具有文化意識的創作者與品牌。對他們來說,「真實」比「完美」重要得多。

直接且透明是他們的溝通風格,Z 世代要求的是真實性( realness),而不是包裝過的形象。生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他們,注意力必須被贏得,而非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什麼 Podcast 的深度對話格式,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社群滑不停的世代,為什麼願意為 Podcast 停下來?

1. 深度內容讓他們喘口氣

在社群媒體充斥著 15 秒短影片的時代,Podcast 提供了難得的深度——更長的故事、更真實的人際連結、更完整的背景脈絡。對 Z 世代來說,這就像在忙碌中找到一個可以好好呼吸的空間。

根據 Firstory 的《2025 Podcast 市場報告》,Z 世代收聽 Podcast 的原因包括:

  • 84% 是為了深入探討感興趣的主題——在台灣,心理健康與生活分享類節目特別受歡迎
  • 74% 尋求獨特視角——他們想聽到其他媒體沒有涵蓋的觀點,比如在地社會議題
  • 66% 想了解最新議題——各行各業的趨勢和變化,48.6% 的人會在通勤時多工收聽
  • 61% 想掌握社會議題——職場壓力、經濟挑戰等他們關心的話題
  • 64% 非常有興趣聽真實故事,另有 30% 有些興趣——這讓 Podcast 成為 Z 世代的「心靈充電站」
2. 完美契合多工生活

Podcast 可以在通勤、走路、打掃,甚至滑手機時收聽。在台灣,44.4% 的 Z 世代會在通勤高峰時段使用 Podcast,完美契合他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Z 世代會聽品牌 Podcast 嗎?

會,但你得先贏得他們的信任。

好消息是,Z 世代對 Podcast 廣告的信任度相當正面——主持人推薦的信任度達 52.5%。但壞消息是,他們超級討厭硬性推銷。

數據顯示:

  • 50% 的 Z 世代在 Podcast 中聽到相關討論後,改變了對某個主題或品牌的看法
  • 49% 的人表示主持人的代言會影響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的信任,尤其在台灣,Z 世代聽眾忠誠度特別高

要贏得他們的信任,你需要:

  1. 透明度(54%)——明確揭露贊助關係
  2. 專家嘉賓或多元視角(52%)
  3. 持續性(40%)——定期發布、格式穩定
  4. 社群參與(37%)——重視聽眾評論和互動

"Gen Z isn’t anti-brand—they’re anti-B.S."  
(Z 世代不是反品牌,而是「反假掰」)

公開促銷和品牌話術只會讓他們快速離開,所以核心原則很簡單,品牌如果把創造有價值、引人入勝的內容放在行銷目標之上,Z 世代聽眾就會給予品牌忠誠和注意力。

四個接觸 Z 世代的 Podcast 行銷策略

策略一:真實性優先(Prioritize Authenticity)

重點不是內容多精緻,而是要有強烈的品牌切點真實的故事。展示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品牌的價值觀和使命。不要怕不完美,因為真實的瑕疵反而能建立連結。

策略二:仿效創作者的經營法(Distribute Like a Creator)

千萬不要以為把節目上架到 Podcast 平台就夠了,傳統的行銷策略無法提高聽眾量。

你應該這樣做

  • 將簡短吸睛的精采片段剪成短影音剪輯發佈到 Instagram Reels 和 Youtube Shorts
  • 用 Instagram 限動預告主題
  • 錄製前用投票或問答貼紙徵求聽眾意見
  • 分享幕後花絮

策略三:建立親切感(Keep It Relatable)

Z 世代想聽到反映他們自身經歷的故事——包括掙扎和錯誤,而不是品牌價值觀的長篇大論,也不是想聽說教,而是想聽可以討論的對話。他們重視誠實勝於修飾脆弱勝於完美。分享幕後決策、業務失誤,或成功前的失敗經驗,遠比經過精心設計的成功故事更有影響力。

"Think of your podcast as a mirror, not a billboard."  
(把 Podcast 當作一面鏡子,而不是廣告牌)

在聲音的世界裡,最能打動 Z 世代的節目,不是站在高處喊話的廣告牌,而是能映出他們真實樣貌的鏡子。

策略四:一部 Podcast 每個平台都可以用的素材(Design for Multi-Platform Discovery)

從一開始就規劃內容,讓它能輕鬆重新製作成社群短片、貼文內容、YouTube 長影片和文章,多平台的雙管齊下,讓品牌曝光度瞬間提升,而且大部分    Z 世代通常是先在社群平台上看到節目精彩片段,然後才開始收聽的。

數據顯示:

  • 25% 的 Z 世代聽眾是在社群媒體上發現新 Podcast
  • 19% 是從他們追蹤的社群媒體影響者那裡得知新節目

結論:從擴音器到麥克風的轉變

Z 世代不會接受「對著他們說教」(talks at them)的內容,他們想要的是「與他們對話」(speaks to them)的內容。

這意味著品牌需要做一個重要的心態轉變:從擴音器(megaphone)轉向麥克風(microphone)——也就是建立真實的對話,而不只是推出一波一波的行銷活動(campaigns)。

只要你的品牌能帶來真正有意義的內容——無論是一個新的觀點、一段真實的故事, 或是一場剛好能讓人喘口氣的搞笑畫面——你就能和聽眾建立起超越 Podcast 本身的連結

在 2025 年的台灣聲音經濟裡,這不只是趨勢,而是打動 Z 世代的關鍵

文章分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