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宣傳用Podcast?】從泰勒斯到蔡依林:歌手與歌迷的深度連結

September 24, 2025

在美國音樂產業中,越來越多歌手開始將Podcast訪談視為專輯宣傳的重要管道。今年9月,剛發行第二張專輯《Bite Me》的Renee Rapp便密集地出現在各大熱門Podcast節目中,從紐約時報知性文學化的《Modern Love》、Amy Poehler主持的喜劇風格《Good Hang》,到以大膽私密對話聞名的《Call Her Daddy》,以及由摯友Jake Shane主持、氛圍輕鬆的《Therapuss with Jake Shane》,每個節目都觸及了不同的面向和受眾群體。在《Modern Love》中她探討酷兒友誼的複雜性,在《Call Her Daddy》裡坦承戀愛細節和性取向轉變,在《Therapuss with Jake Shane》中則分享心理健康掙扎與創作焦慮。這種跨領域的節目選擇策略,讓藝人能夠從多個角度展現自己,接觸到原本可能不會關注其音樂的聽眾群體。

這些Podcast節目不僅具備專業的錄音設備,更設有精心設計的布景,完全展現出製作方想要同時打造影像與聲音內容的野心,搭配節目片段製作的短影音在社群媒體上廣泛傳播,形成多平台的宣傳效應。而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泰勒絲在8月初登上《New Heights》Podcast宣傳新專輯。儘管以泰勒絲的名氣,她出現在任何節目都會造成轟動,但這一集之所以特別受到歡迎,正是因為她分享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私人生活細節。

然而,這種透過聲音媒介進行深度訪談的宣傳模式,在不同地區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雖然美國音樂產業已經大幅轉向Podcast平台,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傳統電台依然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

聲音媒介的地域差異

英國BBC

在英國,電台宣傳仍然是音樂產業的核心環節。各大電台節目不僅提供歌手深度訪談的機會,讓藝人能夠詳細分享創作理念、個人故事和專輯概念,更設計了許多有趣的互動遊戲,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娛樂效果和真實互動時刻。例如BBC的經典遊戲「Sitting or Standing」,會請歌手打電話給藝人朋友們,詢問他們現在是坐著還是站著。曾有一次Lorde打電話給Charlie XCX時,對方回答說她正躺著,因為還在宿醉狀態,接著講了一堆「不確定能不能公開說」的話,讓現場所有人笑翻,這種即興的真實互動正是電台節目的獨特魅力。

而BBC Radio 1的Live Lounge更進一步,不僅是訪談平台,更是各國歌手爭相登上的表演舞台。無論是國際巨星還是新興藝人,都將在此進行現場演出視為職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這個自2000年開始的節目不僅提供歌手展演新作品的機會,更以獨特的翻唱環節讓藝人展現不同面向的音樂才華。

韓國SBS和KBS

韓國的情況同樣如此,傳統電台節目依然是K-pop偶像團體宣傳新專輯的必經之路。SBS PowerFM的知名節目《Young Street》由Red Velvet主唱Wendy主持,成為歌手時常光臨的宣傳重地,最近I-DLE成員雨琦便上節目宣傳新的Solo歌曲〈M.O.〉。

而KBS的《李恩智的歌謠廣場》更因主持人李恩智幽默的風格而聞名,她常常為前來的歌手創造出各種經典時刻,像是之前MAMAMOO的玟星上節目時相談甚歡,開玩笑說要去恩智家繼續聊天,讓恩智不禁害羞地大叫出聲,並說自己現在終於理解木木(MAMAMOO的粉絲名稱)到底在暈什麼了。這樣的自然互動正展現了電台節目的即時性魅力和主持人與來賓間的真實化學反應。

這些電台節目具有強大的即時性互動優勢和廣大的覆蓋面,能夠在特定時間點集中吸引大量聽眾的注意力,對於需要快速建立話題熱度的韓流音樂來說格外重要。

地域差異背後的原因

這種媒介選擇上的地域差異,主要源於各國文化習慣、基礎設施、政府政策和聽眾偏好的不同發展脈絡。

在美國,強大的數位基礎建設加上年輕聽眾對隨選內容(on-demand)的偏好,讓Podcast成為音樂宣傳的主流選擇。美國Podcast市場的廣告收入以10.95%的速度持續增長,反映出這個媒介的商業潜力和受眾黏著度。然而,這也帶來了市場飽和和版權挑戰等新問題。

相較之下,英國仍然受惠於成熟的公共廣播體系。政府對社區電台的持續補助(2025/26年度基金達£901,742)和BBC等公共媒體的穩定營運,讓電台在成人聽眾中維持超過80%的高滲透率。BBC Radio 1的Live Lounge能夠維持其音樂產業地位,正是這套制度化支持的結果。

韓國的情況則反映出集體文化對即時互動的重視。公共廣播執照費系統(每戶每月2500韓元)確保了電台的穩定營運,SBS等主要電台仍能維持21.3%的高市占率。儘管韓國的Podcast滲透率僅有12.2%,但電台的集中收聽特性更符合K-pop產業需要快速建立話題熱度的宣傳需求。

這些區域差異也解釋了為什麼韓國偶像團體在開拓歐美市場時,會積極調整宣傳策略,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大英美Podcast節目中,以適應當地聽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像是韓國大勢女團Twice便曾登上美國知名音樂訪談節目《Zach Sang Show》,在節目中深度分享了她們在音樂事業上的成長歷程、對新專輯《STRATEGY》的製作過程,以及團體成員之間深厚且獨特的關係,甚至坦誠討論準備舞台時面對的體力與精神壓力。這提醒我們,歌手的宣傳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市場中靈活運用電台與Podcast的互補優勢。

那台灣歌手呢?

台灣的音樂宣傳生態發展軌跡與美國相當類似,同樣開始從傳統媒體轉向Podcast平台。越來越多本土歌手開始將Podcast納入宣傳策略中,告五人樂團最近便登上了Peggy for Show的Podcast節目進行宣傳,透過輕鬆的對話形式與聽眾分享創作心路歷程。 在節目中,他們詳細分享了前往倫敦錄音的奇妙經歷——從耗時兩個月競爭激烈的錄音室預約過程,到體驗英國嚴格的工時文化(晚上八點必須下班,甚至在情人節被助理暗示提早收工去約會),以及用泡麵成功換取使用1934年製造的古董麥克風等趣事。這些豐富的幕後故事,正是Podcast這種長時間對話形式才能完整呈現的內容。

更值得關注的是蔡依林的創新做法——她直接開設了屬於自己的Podcast節目,以新專輯為主題,深度探索專輯中涉及的慾望議題。這種做法不僅讓她能夠完全掌控談話節奏和內容方向,更能夠與聽眾建立更直接、更持續的連結。透過自製Podcast,蔡依林不只是在宣傳專輯,更像是在為聽眾提供一個理解其藝術理念的深度導覽。

如同美國音樂產業的發展模式,台灣歌手對Podcast的擁抱反映出數位原生世代對隨選內容的偏好,以及藝人尋求更深度、更個人化表達方式的需求。這種轉變顯示出不論是參與既有節目還是自創內容,Podcast都為藝人提供了更多元且靈活的宣傳可能。

對話的永恆價值:傳統與創新的完美互補

回顧整個音樂宣傳生態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儘管短影音跳舞挑戰能夠快速且廣泛地推廣音樂作品,但電台和Podcast所提供的完整敘事空間依然無可取代。

這些完整的對話內容不僅建立了與聽眾的深度連結,也能被剪輯成短影音在社群媒體上發揮放大效應,形成多平台的宣傳效果。 再者,音樂本身就是一個深植人心的藝術形式,它承載著創作者的情感、經歷與思想。這樣的藝術特質自然地需要一個能夠完整述說故事的平台,讓創作背後的真諦得以被傳達和理解。電台和Podcast訪談不僅僅是拉近歌迷與歌手間距離的工具,更是讓聽眾真正了解一首歌曲深層意涵的重要媒介。當我們聽到歌手親口講述創作靈感、情感轉折或人生體悟時,音樂作品便獲得了更豐富的層次和意義。

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的數位時代,電台和Podcast提醒我們:有時候,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就是簡單地坐下來,好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讓音樂不只是被聽見,更是被真正理解。

文章分類

更多文章